目前分類:電影的感想諸如此類 (1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之前就聽說很多關於這部片的好評,
一直到昨天自己看了以後果然名不虛傳。

應該說就神話傳說的部分來說,
這部片完全打敗了只會糟蹋傳說的迪士尼。
(抱歉,我承認這樣的標準的確是太低了 囧)

縱然對原本的故事做了些許的改編,
但不管是人物情緒的表現、各種象徵的意義、
人性慾望的掙扎以及北歐神話裡面獨有的,不斷戰鬥的那種氛圍。

我個人是認為都詮釋得非常到位,
以致於如果是我的話毫無疑問的是要給一個好評。

既然是神話故事所改編,電影所出現的許多象徵與宗教掛勾就顯得不足為奇。
在電影版已經看到有人描述了女妖一開始出現的時候的蛇尾,
不過我本人看的時候則更感覺到女妖與惡魔之母莉莉絲之間的關係。

傳說莉莉絲是人類始祖亞當的前妻,
因為性生活不和諧所以逃離了伊甸園。
不過在這部片子裡面除了大家都討論過的,
英雄成名背後的謊言與舊贖之外,
我所注意到的卻是:縱然莉莉絲被稱作為惡魔之母,所有的惡魔都由她而生,
但是如果不是與人類黑暗慾望的結合,即使是莉莉絲也不能無性生殖。

救這點上面來說這部片算是直得長久收藏的一部,
真希望以後還可以看到像這樣的好故事啊 Q.Q

wingcar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聽說這部片當年可是奧斯卡的大熱門,
可是大概因為跟我的時代有點落差,
所以我對這部片的評價也....

簡而言之就是劇情處處都有一種荒謬的感覺。
話說有人會因為對一張舊照片的裡的女性一見鍾情,
就千方百計的回到過去追女主角的嗎?

後來回到過去以後的劇情就更荒謬,
女主角好歹也是一位當紅女明星,
但是整個劇情設計太過簡略,很多地方就用一見鍾情的設定帶過,
就變成看著看著會忽然覺得:「這女主角也太好把了吧?@@」

然後結尾也亂七八糟,甚至可以說是有一點惡搞,
因為回到過去的時候身上不可以有屬於未來的東西,
所以當最後男主角發現他的口袋裡有一枚未來的硬幣,
那個驚恐呆滯的表情,
活脫脫就讓我想起史提夫馬丁跟驚聲尖笑啊 = =
結果搞得明明是很哀傷的結局,卻害我笑得不行。囧

克里斯多福李維你是怎麼了? 一一||||||||||||||

不過音樂跟風景還不錯,女主角也很正,
這大概就是這部片少數僅有的優點了吧。

wingcar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趁我還沒忘記的時候趕快寫一寫。

小說本身就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部作品,
雖然是很久以前看的,
不過一直以來都沒有忘記過。

電影版還有我很喜歡的克萊兒‧丹尼斯,
演媽媽的也是一個很有名的女星,但我一時忘記名字。XD

其實算是改編版本,
後面加了一段喬搬到紐約去當記者之後的事情,
至少以前我看的時候,
小說裡面是沒有說到貝絲後來生病死掉的事情,
就只有說到那年爸爸當兵回家這樣。
(只是我現在真的不確定這是不是因為當年我看的是簡易版的關係。)

電影裡面後來不但說了四姊妹的結局,
也有說到喬因為貝絲死掉而開始創作"Little Women"一書的劇情。

伴隨著美麗的田園風光,還有家人之間的溫馨感情,
我覺得是非常適合拿來放鬆身心用的片子。

wingcar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過話說這部片子另外一個引起我興趣的地方是服裝和景。

想到當時的人們開著車,
(那時汽車還是高科技新產品)
男生帶著高禮帽,女生穿著長到拖地的洋裝,
跑到電影院來看這部電影。

然後覺得電影真是個神奇的東西。

街上的警察還騎著馬...

亞洲這邊剛推翻滿清不久,民國七年,正在大亂鬥....

那時候的人一定也覺得那樣的生活會永遠持續下去。
就像現在的我們覺得生活會像我們現在這樣的持續下去一樣。

--
老實說,有時候會希望有人把這樣的黑白片加上色彩,
這樣的話大概就更有回到過去的味道了吧。

wingcar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拖了很久終於決定還是寫一下好了。

因為學校圖書館裡有很多那種老電影,
就是大概1930年代以前的那種黑白默片那樣。
暑假比較有時間,所以就想說來嘗試一下看看。

第一部片就是這部,改編自Maurice Tourneur 的同名童話小說
附上維基對這部片的介紹
http://en.wikipedia.org/wiki/The_Blue_Bird_%281918_film%29

現在人看老電影,尤其是像這樣的黑白默片可能會覺得有點可笑,
佈景很假,演員的演技、動作有時候也感覺有點做作。
不過我倒是覺得很不錯,
有把當時生活的那種味道很忠實的表現出來。

特別是因為原著是一篇帶著濃厚魔幻風格的作品,
所以在特效方面,以當時的技術水準來說,算是很不錯,甚至可謂經典了。

場景等等各種看起來都很像舞台劇的形式,
演員的演技強調誇張的肢體語言。
(一方面因為黑白片看不清楚表情,另一方面可能也是延續劇場的傳統)

下次想要試試看別的片子。

wingcar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過其實這部片是在討論生命跟永恆的話題,
雖說我對Wennie後來背棄了誓言的動作沒有好感,
但是可以理解永遠活著的那種痛苦。

通常生命總是不公平,
如果你的人生過得比別人更長些,相對的就要忍受許多的寂寞,
而且雖然世界的物質環境不停的在改變,
但許多的事情一旦熟悉,就會明白它跟許多過去的事物並無不同,
尤其是漫長的一千年之後,許多原本你以為會喜愛著直到永遠的東西,
也許就變得相當無聊了也說不定。

看起來有點像是朱雲同學常有的那種抱怨 XD

--
題外話,我有時也會對著關於我自己的事情感到有點疑惑。
也不是我自己,而是跟我一樣牽連其中的那位,
如果說事情的發生總是要我們學會什麼,
為何每次我都得從第一關開始重新打起?
而那位先生每次也都沒有學會教訓?

wingcar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看的一部電影,改編自同名的小說。

故事敘述一個叫做Wenniefred的女孩,
有一天因為跟家裡吵架想要離家出走,
結果在自家後院的森林裡遇上了Tuck一家。

Tuck一家因為無意間喝了神奇的泉水,
變成了長生不老、青春永駐,無論用任何方式都永遠不會死的一家人。
Wennie遇上了這家人以後,跟這家人在一起相處了一段很快樂的時光,
並且跟Tuck家的小兒子Jesse相戀,成為一對戀人。

但是這個時候,以為Wennie被綁架的Wennie的父母,
開始尋找Wennie的下落,
另外一方面,Tuck家大兒子的曾孫,受到祖母的影響,
(Tuck家的大兒子Mile跟老婆說了青春之泉的事情,
結果從此被他老婆當成怪物離婚收場)
也開始尋找起Tuck一家和青春之泉的下落。

他指控了Tuck一家就是綁架Wennei的綁架犯,
為了保護青春之泉的秘密,Tuck一家決定離開。

離開之前Jesse告訴Wennie,去喝青春之泉的泉水。
等到風聲過去,Tuck一家安全的時候,Jesse會再來找她。
可是Tuck爸爸卻告訴Wennie,永生未必像是想像的那樣甜美。

故事的最後Wennie最終是沒有喝泉水,
一百年後,Jesse Tuck再度回到這個地方看到了Wennie的墳墓,
他了解到這就是Wennie的選擇。

另,男主角Johnason Jackson超Q,一整個是我的菜
--
附上維基對小說的介紹
http://en.wikipedia.org/wiki/Tuck_everlasting

wingcar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實就藝術的成就而言,我認為Fantasia 2000比起前作只能稱得上是模仿之作。
不但稱不上進步,而且也遠遠比不上前作。

基本上可以從Fantasia 2000當中看出現在的迪士尼迷信視覺效果,
而不再是華特時代注重故事劇情張力以及影片的意義層面的迪士尼了。

甚至從口白方面就可以了解,
Fantasia的口白可以呈現樂曲"意像",
而Fantasia2000卻純粹只是搞笑然後帶出樂曲,基本上比起前作的深度差很多。
另外前作當中許多抽象的表現方式,諸如純粹音線的曲折表現,
在2000當中就幾乎完全找不到了。

2000過度強調故事性使得它變得太過扁平,
不過其中作失敗的是剪前作中《魔法師的徒弟》一節,作為2000中的一個部分。
這就讓2000變成完全只是為了做出Fantasia而做,
試圖去學習前人,但本身卻毫無突破。

今天Fantasia 2000 如果以Jazz為基調來做,體現音樂跟著時代改變的精神,
或許會比大量運用電腦動畫跟3D特效來得好得多。

華特的幻想曲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在那個年代,
當時的人們並沒有想到有一天,古典音樂會不再是音樂的主流,
不再是她們所熟悉的那種上流社會專屬的音樂,
所以華特的幻想曲才會失敗。

另外一方面也因為幻想曲雖然是很棒的作品,但某方面來說,
由於加入了動畫的視覺效果,他限制了人們對音樂的想像。
就是你腦海中對既定的樂曲會聯想到既定的畫面,
但是古典音樂的樂趣某方面來說是個人想像的自由。

總而言之大致如此,雖然幻想曲2000的成就不如前作,
我個人還是有非常推崇的部分,
就是它的藍色狂想曲跟最後的火鳥。

wingcar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必須承認,我第一次看的是Fantasia 2000,
那大概是上個學期的事情,為了以前音樂課老師放過裡面的藍色狂想曲片段,
在不了解背景的情況之下,實在是無聊到我差點沒有睡著。

不過最近我重看了這兩部片,
因此對Fantasia跟Fantasia 2000的評價有很大的改變。

首先要先說明的是Fantasia(1940),
話說大家對於這部片最熟悉的部分應該是《魔法師的徒弟》當中,
米奇穿著長袍戴著藍色魔法帽的模樣。
不過本人更推《胡桃鉗組曲》。

根據影片後面所附的介紹,這部片是華特迪士尼的一個實驗之作,
在上映當時可以說是一部前衛藝術的表演。

片中是請到Leopold Stokowski,
當時美國古典樂界最知名的指揮,來指揮全片的音樂,
並且請到知名樂評家Deems Taylor擔任旁白跟介紹。

當時是希望能夠用全新的方式,將音樂與視覺的效果結合起來,
成為一種新的藝術型態,
華特迪士尼對這部片投住了很大的心力,並且差點因此破產。
但是後來在Fantasia 2000 的製作介紹當中,
華特迪士尼的姪子,同時也是後來迪士尼動畫部的負責人有提到,
Fantasia上映之後被批評得很慘,
它成為華特迪士尼生涯中的一個遺憾跟痛。

於是這樣的遺憾變成了迪士尼集團創造Fantasia 2000的契機。

wingcar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但是外婆某天良心發現,
發現Gaston的上流社會世界或許並不適合本性單純的Gigi。
(其實是Gigi某天受不了壓力在Gaston面前暴走,
毫無道理地跟Gaston吵了一架),

所以外婆跑去要求Gaston,希望他跟Gigi保持距離。
(與其這樣為何不直接改正妳們奇怪的教育方式 @"@)
然後Gaston像是被雷打到一樣發現自己喜歡Gigi,
所以跑回去死求活求要外婆把Gigi嫁給他,
外婆坳不過,所以跟愛麗絲姨婆商量絕訂請律師去跟Gaston的律師談婚前契約書。

中間完全沒有女主角的劇情,更別提Gigi本人的意願,
就三個人坐地分贓就決定了這門親事,這到底是哪門子的文藝浪漫?

這樣沒有人權的模式當然引起了Gigi的反抗,
所以她拒絕了Gaston然後把自己鎖在房間裡,但後來又自己莫名其妙又答應。

最後就是Gaston很高興,所以帶Gigi到上流社會的宴會去亮相,
在宴會上Gigi展現愛麗絲姨婆教育的成果,
使出所有社交名媛應有的社交技巧。
於是荒謬的部分的來了,
這一段Gigi所做的一切完全就是前面Gaston的前女友的重複,
選雪茄、講八卦等等,可是前面Gaston覺得他前女友很無聊,
後面這裡居然會因此覺得Gigi是完美淑女,
讓人不禁懷疑,其實中間的差異完全只是因為Gaston是一個蘿莉控。
不然還真不知道該怎麼解釋編劇的自婊。

總而言之這部電影實在是娛樂性甚佳,
雖然我的意思跟我媽是完全不一樣的就是。

高度推薦喜歡惡搞的朋友們,這部片實在是你們不能錯過的一部。

wingcar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回過頭來說說劇情。
就今天的社會觀念來看,這部片所展現的一些東西顯然是相當可笑的。

故事敘述巴黎一個有錢有閒的貴公子Gaston,
對於上流社會的吃喝玩樂感覺到無聊。
整個巴黎唯一能夠讓他放鬆心情的地方,是他同樣放蕩的叔叔的舊情人的家,
因為這位叔叔的舊情人以及她的外孫女GiGi,是Gaston最好的朋友。

Gigi的家族是法國沒落的貴族,
除了外婆之外,每個星期二她得去愛麗絲姨婆的家裡,
學習上流社會淑女必備的社交技巧。
比方說辨認寶石、幫男人挑選雪茄、倒咖啡、如何吃西餐之類的。

對一個未滿十八的小女孩來說,這實在是一件無聊而痛苦的任務。

重點來了,電影的前半段,Gaston有一個女朋友,
是巴黎社交界的花蝴蝶,精通於愛麗絲姨婆所教的各種社交技巧,
可是Gaston覺得她很無聊,後來碰上一個機會,
就把這個女朋友甩了。

然後Gaston為了尋找新女朋友,周旋於社交名媛之間,
就在整個巴黎熱烈討論誰會成為他的真命天女的同時,
某個機緣之下,外婆跟愛麗絲姨婆忽然發現,
也許Gigi才是最適合Gaston的真命天女,
於是她們強迫不情不願的Gigi加緊練習社交技巧,
準備有朝一日把兩人送做堆。

wingcar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en.wikipedia.org/wiki/Gigi_(1958_film) Wiki上的電影介紹以及海報

對我來說,老電影是一種很奇妙的東西。
某種層面來說,電影反映了當時代人們的某種生活方式,
比如說早期的迪士尼卡通
(最近才發現很多米老鼠、唐老鴨的卡通短片其實大部分是1930~1940年代的作品)
而有別於現代人露骨熱情的愛情想像,
老式浪漫的含蓄反而像是只加了一匙糖的紅茶,讓人感覺餘韻繚繞。

不過會注意到這部電影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因為它是我媽的回憶。
我已經忘記是多久以前,我媽曾經跟我提到這部電影,
雖然看電影的時候發現老媽對於人物的關係、劇情的走向...完全搞錯,
連女主角的名字都記得零零落落,
(女主角名叫GiGi,不過因為故事背景在法國,所以發音聽起來像是ShiShi。)
但是這部電影畢盡在她的腦海裡存在了接近20年(或更久。)

電影的故事背景發生在1900年的法國巴黎,
根據維基的說法,這是一部在「窈窕淑女」的風潮之下所拍出的一部跟風電影。
那個年代的電影似乎都喜歡以歌舞劇的形式來表現,
像是窈窕淑女(1964)、美國人在巴黎(1951)、真善美(1963)跟這部Gigi(1958),都是非常好的例子。

唱歌跟跳舞的技能似乎是當時候演員非常重要的必備才藝。

wingcar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啊天啊,我覺得我會愛上這部片,
就像我愛電子情書一樣。

回到電影,
這部片的主題雖說是「愛」,
但其實更像是在描述人與人之間的那種溫暖的關係。

就像是一開頭的旁白講的,
當911的飛機撞倒雙塔的時候,最大的奇蹟,
是當時人們面對災難,發送的簡訊裡面卻完全沒有包含憤怒或者復仇的意念,
而只有愛。

乍看之下這部片子裡面的人物關係有點複雜,
而且卡司超~~~~~~~華麗。
首相與首相府的小女僕、
首相的妹妹跟她老公,以及老公的秘書,
老公先生的女同事跟女同事所暗戀的男同事,跟女同事精神異常的哥哥。
新郎、新娘跟伴郎先生,
過氣歌手跟他的胖經紀人,
外送小弟跟他的美國夢中情人們,
老婆死掉的繼父跟他兒子,
還有A片的男女主角跟被劈腿的作家(還有作家的女傭)。

全部組織在一起就變成一部超甜的小品,
像是櫻桃酒糖巧克力。 XD

wingcar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迪士尼跟皮克斯一起出的一部卡通片,
不過我是覺得還蠻有意思。

劇情敘述一個被丟棄在孤兒院門口的棄嬰路易斯,
為了從自己的記憶中找出媽媽的影像,
所以試著發明了一台搜尋記憶的機器,
卻沒想到因此捲入了未來世界人對這部機器的爭奪戰。

因此未來人帶他到了未來世界,遇見了Robinson一家,
這就是片名的來源。

這部片子對我來說最有趣的地方是,
不同於迪士尼電影的一般習慣,它把一種孤兒的寂寞描述得很好。
而且它對於現在跟未來之間關係的那種描述我也很喜歡,
不過最令我激賞的是他的正派角色與反派角色之間的關係。

總而言之是一部簡單的電影,
但是就迪士尼而言非常有可看性,
有興趣的話可以去找找看原作的童書:
A Day with Wilbur Robinson,作者 William Joyce。

wingcar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